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中的质量和安全问题,提出质量就是生命、品质就是效益。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电线电缆”被点名要求加强质量监管。
然而,尽管国家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仍有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追求非法利益,置质量安全于不顾,制售伪劣电线电缆。
2017年,西安地铁奥凯事件,奥凯电缆被处罚金3050万元,王某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2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电线电缆非标乱象,棉湖镇世海、生科、穗讯等不良电缆厂家,在生产中偷工减料,100多位责任人受到严厉处罚;2023年3月,最高检发布惩治制售伪劣产品犯罪典型案,在杭州五金市场销售假冒伪劣电缆,牟利5500余万元的郑某,被判处无期徒刑。
国家市场监管部门一次次“铁拳”和“利剑”行动,并没能阻止一些为了金钱“铤而走险”的犯罪分子。2023年8月,不法商家仿冒广东珠江线缆品牌制造瘦身电缆一案,引发了公众对线缆产品质量追溯的重视。
此案中仿冒商家共生产了22盘,金额共计3127927.97元的伪劣电缆。2021年6月底,这批伪劣电缆在工地安装过程中,被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当场查获。后经检验检测,该批电缆均属于两端头处合格、中间段不合格的“瘦身”电缆。
时间来到2024年,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7种线缆相关产品开展质量监督抽查。抽查重点区域是县(市)、乡(镇)销售领域,涉及8个州市的176批次样品,其中104批次合格,72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为40.91%。这一结果可以说是触目惊心,再次引起了广大消费者对线缆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注。
线缆作为国民经济的“血管”,其质量安全关系重大。在庞大的市场体量背后,线缆产品不仅关乎国计民生,更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从城市的高楼大厦到乡村的基础建设,线缆如同隐匿在建筑与设施内部的神经网络,任何一处的故障都可能引发难以预估的后果。
然而,当前线缆质量监管方式仍较为传统被动,往往依赖于事后抽检、定期检查等方式。在这种模式下,线缆企业未能有效落实安全主体责任,生产环节中的漏洞、违规操作等情况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导致潜在风险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这一现状,推行全行业Ecode码质量追溯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追溯机制,可以实现对线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从原材料的选购、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到最终的成品出厂以及物流运输、各级销售直至终端用户的使用,每一步都清晰地记录和可查,确保每一盘线缆的质量安全。
它犹如给线缆产品装上了一个全面的监测记录仪,任何可能影响质量的因素都逃不过“记录仪”的眼睛。这不仅能够提升线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促使企业从内部加强质量管控,规范生产流程,还能够保障广大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使得消费者在使用线缆相关产品时更加放心,进而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近期,各省市监管部门纷纷出台或宣贯总局线缆产品质量追溯实施意见,这一积极行动体现出对质量追溯落地的坚定决心。这就像吹响了全行业的号角,随着政策的大力推动,越来越多的线缆企业积极响应。企业意识到加强质量追溯是顺应政策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赢得市场信任的有效路径。
与此同时,关注Ecode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消费者也日益增多。在如今信息透明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代,消费者们越来越关注他们所使用产品背后的质量保障体系。这三方力量的汇聚,意味着线缆行业将迎来一轮新的洗牌。
Ecode码质量追溯将逐渐成为评价线缆企业质量信用和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作为招标采购、供应商遴选的重要参考。在过去的市场竞争中,价格、人脉关系等因素常常在招标采购等环节中占据较大权重。但随着Ecode码质量追溯体系价值的凸显,游戏规则正在悄然改变。
那些在Ecode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上积极投入、规范管理的企业,在面对各类招标项目和选择供应商的环节中将获得更多的优势,而那些依然忽视质量追溯,企图以低成本低质量产品参与竞争的企业则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可想而知,随着Ecode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深入,它将深刻得重塑线缆企业品牌形象和市场格局。优质诚信且能提供完整质量追溯的更加健康、有序,以质量为导向的方向不断发展。
2025年1月14日
2025年1月6日
2025年1月2日
2024年12月31日
2024年12月27日
2024年12月27日
2024年12月5日
2024年12月4日
2024年12月4日
2024年11月28日